获奖|第七届“知行杯”征文大赛圆满落幕
本网讯(龙佳贝 刘梦 薛云琛 卢少茵)为激励当代青年厚植家国情怀,以自信为帆,坚韧为桨,奉献为舵,携手奋进再出发,共绘祖国繁荣昌盛新图景,由校团委和人文学院主办、人文学院知行小时光项目组承办,以“七十五载峥嵘路,万年壮志绘华章”为主题的第七届“知行杯”征文大赛于12月11日中午在知音楼402举行颁奖典礼,人文学院专业教师金霞、姚珺、郭瑞芳、刘卫华、吴明作为大赛评委受邀出席,知行小时光指导教师任秀霞、人文学院副书记冯姗以及20余名获奖选手参加,颁奖典礼由广编2301班张静雯主持。
本次征文大赛共设置五个奖项——特等奖1名,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7名,优秀奖9名(并列共11名)。大赛自十月底启动以来受到了全校师生的广泛关注,历经一个多月的时间,共收到8个学院30多个专业108篇投稿,其中有来自4个学院的23位同学的27篇文章突出重围赢得此次大赛奖项。
知行小时光指导老师任秀霞老师与特等奖获得者合影
冯姗书记与一等奖获得者合影
金霞老师与二等奖获得者合影
姚珺老师与三等奖获得者合影
郭瑞芳老师、刘卫华老师与优秀奖获得者合影
吴明老师与优秀奖获得者合影
会计2203班孔晓叶同学作为去年“知行杯”征文大赛特等奖、一等奖和优秀奖获得者,今年继续发挥高水准,再次赢得特等奖和一等奖。颁奖典礼上,她向大家分享了自己近段时间的新尝试新感受,她认为在写作之前应该有所思考,多投入一点想象力、执着与真情,认真享受写作的感觉。此外她鼓励同学们多加阅读,她说:“阅读能给创作带来无穷尽的灵感,也让我们滋生更多生活的勇气。它弥补我们年轻尚且没能看过太多世界的缺陷,它能让我们在塑造人物时更贴合实际。”
一等奖获得者新闻2201班龙佳贝同学就自己的作品进行了简要剖析,随后向同学们分享了三个写作心得:一是写真实的生活细节;二是找特殊、写特例,从普通小事、普遍经验中总结不同之处;三是以小见大,将小人物的命运与大环境的变迁相结合。
一等奖获得者、去年荣获三等奖的汉语言2302班袁朔同学,同样分享了他的写作经验,他认为要注重理论和文化的学习,发挥专业优势,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写作融会贯通,除此之外,他提到生动、鲜活、真切,永远是文学打动人的第一步,要感同身受、设身处地的塑造人物形象。在生活中还需要多看多写,拿起笔用永恒的文字定格难忘的瞬间。
在点评环节中,郭瑞芳老师对所有参赛作品发表了总的看法。她提到同学们在诗歌创作上还有精进的空间,希望同学们多尝试诗歌写作,以此提升写作方面造形、造境的技巧;其次,在散文创作上要少些套话,找一个小的切入点,从具体人物出发,融入真情实感;最后,在小说构思方面同学们需扩大眼界、增长高度、提升境界,她建议从新闻时事中汲取灵感,求新求变。
刘卫华老师提出了写作上的两个技巧:一要写“我”自己,写真实的经历或身边小事,同时要胸怀大格局,答好“小我”成就“大我”的时代答卷;二要讲求作品的独创性,减少主题和内容的趋同性,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金霞老师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自己的建议,她谈到身处AI时代,同学们的文字功底和词藻运用的提升速度虽然赶不上AI的发展速度,但可从三个方面强化写作:形式上,同学们应认真思考自己的竞争力表现在哪里,利用好自身的创作优势;内容上,从身边的事物着笔,写熟悉的内容,才更利于情感的表达;思想上,应在文学创作中彰显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努力提升作品的思想高度,这样才能促使读者反复阅读与思考。
姚珺老师谈到:“优秀的作品来自于生活,来自于我们生活的土地,来自于我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而热爱又体现在人物语言的生活化上。小人物在不同时空场景中迸发出人性的火花,这种‘火花’才是打动读者的一瞬间,同学们要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火花’,以此淬炼作品中的“火焰”。
吴明老师结合亲身经历,以部分同学的作品为例做出点评,他从作品的精神内核出发提出自己的看法:“写作不是通过华丽的词藻取悦于人,而是通过你们的思想服务于人,达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忘我’境界。”他强调通过写作表情达意是每位同学写作的初衷,而提升作品的思想深度,以此用深刻的思想服务于人,服务于社会理应是每位同学写作的目标。
冯姗副书记对所有参与“知行杯”投稿的同学表达了充分的肯定,她引用《人民日报》的一句话来鼓励大家:“喷泉之所以漂亮,是因为它有压力;瀑布之所以壮观,是因为它没有退路;滴水之所以穿石,是因为它贵在坚持。”呼吁同学们继续保持对文学的热爱,保持对写作的热忱。
任秀霞老师对本次大赛中投稿同学、评委老师、以及历届知行小时光项目组工作人员表达了最真挚的感谢。她提到锻炼同学们的写作能力是成立组织和举办活动的初衷,希望各位同学们在写作过程中做到以下三方面:一是做到文从字顺,表达真情实感;二是从历史纬度和审美纬度方面拓宽作品的思想深度;三是让阅读和写作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作者和读者是相互成就、相互学习的关系,我发现每年坚持参加比赛的同学写作水平在不断提升,同时也有不少新面孔加入我们,评委老师们年年都有新收获,这对于我们来说非常有意义,希望各位同学作为‘火种’的传播者,将知行杯传承下去,将写作热情延伸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