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时代“三下乡”
本网讯(通讯员:魏玉林)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以迎接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主线,结合学习党领导下中国青年运动的百年历程,引导我校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国情、感知社情、体察民情,通过社会实践“受教育、增才干、作贡献”,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经学校研究决定,今年暑假面对全校青年学生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各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围绕党史学习、理论宣讲、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旗)
人文学院“青年先锋队”实践团
(团队成员合影)
团队指导老师:肖凯、冯姗、万蕾
团队负责人:袁鹤绮
团队成员:庞珺予、肖安娜、荣苑杉、孙雪、谭诗语、刘乐天、黎俊余
实践地点:武汉市黄陂区长轩岭街道创造村
实践时间:2022年6月12日——6月24日
实践内容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总方针。产业兴旺是龙头,是关键;生活富裕是豹尾,是目标。本次活动以响应国家号召,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加强社会实践能力为目的,通过实地考察黄陂长轩岭街狮子山村、东风新村、创造村等脱贫村,开展“三下乡”系列活动。
1、通过本次调查,更加深入地了解黄陂区长轩岭街脱贫村企业“项目+扶贫”的发展情况,从教育、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生活条件等方面感受乡村振兴实施的巨大变化;
2、通过实地考察,将景色秀丽、物产丰富的创造村,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挖掘在后疫情时代下的潜在价值。通过多媒体网络平台宣传、吸引更多人发现、关注、开掘创造村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3、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具体考察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的贡献和价值,观察大学生村官在乡村基层组织中的定位与实践。
团队实践活动
实践团走访脱贫村
实践团在走访研学创造村、东风新村、南州田村等明星脱贫村的时候发现,当地通过促进美丽乡村与全域旅游、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机结合,看到长轩岭街打造了一批美丽乡村精品亮点工程,推进了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整治,促使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特色产业发展越来越好,朝气蓬勃,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幸福指数逐年攀升。
(实践团调研集中还建型东风新村)
实践团了解当地产业
在创造村村干部邹峥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们了解到自2017年以来,创造村通过先后引进了鱼类养殖、花卉种植、苗木种植、食用菌等企业,引进资金近千万元开展稻田养殖,发展当地产业“造血换血”,实实在在地带动村民稳定增收,为贫困村探索出了一种产业扶贫的新模式。
全新的产业发展模式,促使国家建档立卡的重点贫困村成为美丽生态宜居的脱贫村,村里的垃圾、污水、旱厕得到全面治理,全村通路、通电、通水、通网,每个湾子都建起了文化广场。夜幕降临,村民们跳广场舞、沿着清澈的塘堰散步、三五成群下棋、拉奏二胡,乡村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创造村村民的晚间娱乐活动)
围绕创造村三大造血产业,队员们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来到了武汉市鑫鳜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据鑫鳜源现代生态农业园负责人夏小平介绍,鑫鳜源现代生态农业园一期总投资已达到千万元,未来3年,基地将借助鳜鱼产业,带动黄陂区300多户水产养殖户发展。
调研花卉产业
团队成员们了解到,武汉木兰五福桥花卉种植有限公司走立体、循环发展之路,搭建连栋大棚生产区和普通花卉种植单体大棚,进行高档盆花生产及其他优质花卉种苗及成品花生产,充分利用土地,让种植的中药材都有足够的资源转化空间。在充分利用村内闲置荒地的同时,增加村民的土地租赁收入和务工收入。通过开展种植技术培训,带动村民及贫困户个人种植,从而达到更好的经济效益和更大的覆盖面。年产值近300万,带动村民18人就业,其中贫困户7人,村集体投入30万元,给每年村集体收入带来1.8万元。
走访农户
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实践团队对创造村的三个村民家进行了走访。在村民、五保户和留守儿童家中,队员们针对生活水平变化、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采访。
在问及这几年来的生活情况变化时,有村民激动地说感谢村委会的帮扶和鑫鳜源现代生态农业园的帮助,受访者李大娘就表示,自己因为年龄偏大去城里务工都不收她,是村委会和鑫鳜源现代生态农业园介绍她在养殖基地养鱼才得以养家。像李大娘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在企业文化的带领下,不仅让村民们可以一边照看家中一边在村中务工,还让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采访结束后,队员们对采访答案进行收集整理,对整个创造村的情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调研当地教研情况
实践团走进长轩岭小学实地调研当地教育情况,通过与校领导、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走进课堂教学、了解师生食宿条件等方面,使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长轩岭小学在乡村振兴下的巨大改变。
学习“老党员”品质,重温党史
实践团有幸在狮子山村拜访了当地五十六年党龄的老党员,老党员讲述了关于自身入党的心路历程以及对于当前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政策后的切身感受。最后老党员也表达,希望我们当代大学生能够加强自身专业学习,锤炼思想,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不忘初心,不忘根本,争取为人民服务。
这一节由老党员上的课,让实践团队员们不约而同感叹伟大的壮举通常都在平凡的一生中成就,如何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头、经得住诱惑,将是我们毕生要学习和实践的课题。“光荣在党50年”短短几字,蕴含的是这些老党员的一生。而作为我们新时代的年轻党员们,在面对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国家建设阶段,应当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活动推广宣传
实践感悟
荣苑杉:当我们安居家中,振兴是一个励志昂扬的口号,当我们踏入乡村,这声口号才成为每一个人都思考的问题和做出的行动。这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深入走访,从教育、基建、产业发展等各方面体会到乡村振兴为村民们带来的巨大变化,也发现了振兴道路上的一些问题,当一则则新闻报道化为真实展现在眼前,我们也积极同当地大学生村官、基层干部、当地村民、产业负责人等前人交流请教,尝试着提出建议和看法,组织着宣传推广的行动,在一次次行动中,我们的团队更加团结,团员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密,团队精神更加凝练。路漫漫其修远兮,这条道路已经有无数前人披荆斩棘,未来的乡村依旧要不断发展,我们也都在路上。
肖安娜:在这次下乡之前,乡村振兴只是脑海里的一个词,我不知道这个词意味着什么,会带来什么变化。经此一行,我发现农村早已经不是以往的农村了。国家对乡村发展的扶持让乡村的衰败之景一扫而光,鸟语花香,稻香蝉鸣,夜晚院子里的灯,屋子里热闹的欢笑声,农村的发展让外出的念乡人如愿回到家乡,如今的农村是充斥着欢声笑语,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农村。在外的人总是牵挂着故乡,可迫于生计无可奈何,现在月亮和六便士都能在农村获得。从前,我只希望好好学习,改变命运,走出大山,如今,却希望学有所成后,回到我心心念念的故乡。
谭诗语:经过几天的实地考察和学习,我们的三下乡活动圆满结束。经过此次活动,我收获颇丰。作为实践团的一员,我感受到我们队伍的团队精神,我们的队友快速地团结在一起,面对此次在长轩岭乡村振兴所见的各种现状,大家提出具有自己见解的问题,共同探究,使得我们的活动能够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节奏的顺利进行。乡村振兴给现代的农村带来了新面貌,阳光正好,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在了解长轩岭现状的同时,我也学习到了不同于学校书本知识的社会实践经验,相信这样的经验能够成为我们提升自我、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另一种财富。
庞珺予:在参加下乡之前,我对乡村振兴政策只是停留在字面意义上的了解,真正参与实地调研之后,我对国家扶贫政策和乡村振兴政策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体会。下乡期间,我们不仅看到葱郁的山林,成群的鱼苗和别致的花卉,更从山野林间体会驻村工作队的努力和付出,一桩桩新建起的楼房是他们的良苦用心,更能明白乡村振兴成果的来之不易。这堂生动的实践课使我受益匪浅。
孙雪:一个阳光正好的日子,我们一行人踏上了“三下乡”的实践探索之旅。那天在路途中最直观的感受,便是车辆渐渐的少了,杂乱的电线在天空中肆无忌惮的穿梭。当然天更蓝了,水也更清了。我们走访村民,他们笑着,手舞足蹈地描述着乡村振兴实施以来的变化“建了新房子,生活也更好了!”我想那一刻他们是最幸福的人。越往山里走,空气也更加清新,路边的格桑花开的茂盛,红的黄的好不艳丽。映入眼帘的是规模宏大的渔场产业基地,负责人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令我们众人敬佩不已。与老党员爷爷畅聊不知不觉到了傍晚,老爷爷鼓励我们青年人以学习为重,为国家做贡献。夕阳落下了余晖,明天的太阳终将升起。接着我们去了长轩岭小学,校长说“让留在乡村的孩子享受应有的教育”,我想乡村振兴的实施,同样也是为了乡村里无数个孩童的未来,他们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孩子们朝气蓬勃,十分热情。我也收到了一朵栀子花,那是最珍贵的礼物,花瓣纯洁,花香绵长。
黎俊余:一次为期不久的三下乡社会实践之旅,却让我们实践团感慨万千。作为大学生的我们,第一次深入乡村做走访调查,看到每个人都在自己家乡更美好而努力工作,看到一个个普普通通农村的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逐渐繁华。村里的楼房一栋栋盖起,村民的笑容也笑得愈发灿烂。乡村振兴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身为一名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就应该有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此次活动更激励了我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更好地投身于乡村建设之中。
走进乡村,实践队员们感受到的是乡村振兴建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欣欣向荣的乡村产业、朝气蓬勃的乡村教育和淳朴踏实的乡村文化,让队员们坚信中国伟大的基层事业定会繁荣昌盛! “时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长轩岭街夯实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的决心,不断呼唤着我们响应时代需要,将个人命运与党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发挥所学所长,将青春书写在乡村大地,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