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学子在湖北省高校“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再创佳绩
本网讯 4月21日,湖北省高校第三十五届“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结果出炉,我院4名学生作品获奖,其中原创散文作品类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原创现代诗歌类三等奖1项。
为纪念“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加强对全省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牢记历史使命、传承民族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营造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2019年11月,湖北省学生联合会下发了《关于举办湖北省高校第三十五届“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的通知》。经公开征集、自主申报、单位推荐和专家评审,确定湖北省高校第三十五届“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散文类获奖作品32件、诗歌类获奖作品47件。
在接到大赛通知后,我院高度重视,积极动员学生备赛参赛,同时邀请汉语言文学专业老师参与指导,筛选优秀学生作品推荐投稿,最终4名学生获得大赛佳绩:汉语言文学写作方向1701本班杨万江作品《一碗粥、三代人、七十年》获原创散文类二等奖,法学1701本班杨帅作品《你是那朵格桑花》、法学1801本班张灵洁作品《怎顾岁月朝与暮》均获三等奖,汉语言文学对外方向1701本班刘婕作品《望见》获原创现代诗歌类三等奖。
据悉,本次大赛以“盛世芳华·初心同在”为主题,由湖北省学生联合会主办,共青团华中师范大学委员会承办,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协办。
附件:
一碗粥、三代人,七十年
文/杨万江
八月乡村的午后,天气很是炎热,院内白杨树上的蝉鸣声声不绝,似要把这夏日搅得人尽皆知。院坝里还晒着苞谷、红辣椒。几只雀儿躲在阴凉处偷食苞谷粒,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猫正打着盹儿。
这天是中元节,按照习俗,同族的后辈们都要从四面八方回乡祭祖,吃晚宴。我们早早的来到爷爷家,迎接我们的,还有年年都会出现的热腾腾的小米粥。提起这碗粥来,背后还有我们家三代人的故事。这不,祭完祖的一大家子在屋内就聊了起来。
爷爷和共和国同龄,是伴随着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爷爷说,他小时候物质很匮乏,吃穿住行都很简陋,尤其是在吃这方面,经常饿肚子。刚分田地那会儿,家里只有一点儿地,收成也不好,家里人口又多,粮食总不够吃的,就只能喝粥。
那时的一碗粥,水多粮少,有啥放啥,粥特别稀,吃了后饿得很快。但爷爷说,能喝上这碗粥就已经很知足了,有的家庭连稀粥都喝不上。
等爷爷长大些,乡里村民农耕经验也慢慢多了,收成也好了些,各家各户的日子也过得稍微宽裕了。爷爷就会在收获时节背个小背篓,去捡别人收粮食后漏下的农作物,背篓虽常常是空的,但偶尔也会有土豆南瓜红薯什么的,这些都是意外惊喜,家里也会将它们熬成粥,算是对爷爷的额外奖赏。逢到重大节日家里就会全用小米熬粥,加一点糖,这对于当时的爷爷来说就是人间美味了。
最艰难的是过粮食关的那三年,天连年大旱,地里颗粒无收,家里常常是有上顿没下顿,全国人民都在闹饥荒,那时做梦都想喝上碗香甜的小米粥。爷爷还讲了一个故事:十二岁那年,种下的庄稼几乎全没了,爷爷很饿,一如往常在地里捡漏,好不容易找到个很短小的苞谷棒,上面只有几粒苞谷粒,爷爷舍不得自己吃,拿回家加上水煮来和家里人一起吃。一碗“粥”,上面只飘着两粒苞谷……
爷爷说着说着抹了抹眼睛,那种艰苦难熬的日子谁也不想再经历一次,连回忆都泛着泪光。我突然明白,爷爷从小教育我要珍惜粮食,掉在桌上、衣服上的饭粒都要我捡起来吃。他还常常吃有些变味了的饭菜,说这都是辛辛苦苦收来的粮食,不容糟蹋浪费。只有经历过那个特殊困难时期的人才真正明白,一粒粮食,能够绊倒一个国家。
后来爷爷娶了奶奶,大集体干活,大集体吃饭。白天出门和村里人一起干农活,晚上回家,爷爷会用捡漏偷偷留下的粮食关门闭户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煮粥喝,那是一家人最大的秘密。
改革开放那一年,父亲出生了,家里条件不再像以前那样艰苦,年景好的时候,一日三餐能吃饱喝足,但一家人仍然保留困难时期节约的习惯。父亲小时候同样是喝粥长大的,在姑姑们的照料下,小米粥,有时混着些苞谷粒,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日子过得比以前更好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取消了票证制度,凭票吃饭的年代已经过去,市面上都有各种食物买卖,但是家里最不忘的还是那一碗热腾腾的小米粥。
父亲说,那时天还没亮,奶奶就早早地起来熬粥,无论严冬还是酷暑,早上起来都能喝到一碗小米粥。有时候,不喝那一碗粥,早上起来都没精神。父亲还说他在深圳工作那些年,虽然在外吃得饱,也能喝上不同口味的粥,但那一碗混着杂粮的小米粥,成了他心中对于家乡的一种特殊的牵挂。
直到现在,我们家里还是有这个传统。奶奶还是一如既往地起早煮粥,我记忆中早上起来,桌上都有一碗小米粥。不同的是,每一碗粥里都会放一颗红枣。奶奶说这象征着小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年幼的我不愿意天天早上喝粥,还常常为此和爷爷奶奶闹小脾气。七岁那年,某天起来望着眼前的小米粥,我一把将碗给打翻,粥全洒在桌上。爷爷看见,忙用碗,一点一点地把粥重新盛起来,用恨铁不成钢的眼神望着我说,有这碗粥吃,已经比我小时候强多了。那时候我不懂这些,只知道天天喝粥,都快吐了,直到后来我才明白,这一碗小米粥来得有多不容易!
这一碗粥,滋养了我们家族三代人,陪着爷爷走过七十年;这一碗粥,帮我们家渡过最艰难的三年粮食关,更培育出我们家勤俭节约的好家风;这一碗粥,见证了七十年中华大地的沧桑巨变,让我们加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好日子,也让我们这一代人更明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这时窗外的斜阳照了进来,蝉鸣也渐渐退去了。吃过晚宴的一大家子,搬着小板凳坐在白杨树下,继续听长辈们唠家长里短。透过一句句朴素的话语,我更加感叹新中国七十年来披荆斩棘走过的路程是多么的伟大和不朽,七十年峥嵘岁月弹指一挥间,七十年中华大地旧貌换新颜。七十年,它将一个个婴儿变为耄耋老人,从而孕育出一代又一代新人,推动着新中国不断前行,昂首奋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七十年,它让中国十几亿的人口能吃饱喝足,它让中国从一无所有到应有尽有,它让中国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辉煌……
夜渐深,头顶繁星闪闪,时不时还传来阵阵蛙声。树下的我们却毫无睡意,一家人还沉浸在往事的追忆中。又过了许久,奶奶熬了小米粥,在屋里喊道:大家来吃宵夜了。喝完那碗粥,我做了一个梦,梦里的小日子,过得更加红火,我们的中国也更加的繁荣昌盛。
一碗粥,三代人,七十年。述不尽的春华秋实,道不完的波澜壮变,都融入一碗碗小米粥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后来我把那晚的故事填成了词,与大家共勉:
江城子·记夜
白杨树下两三行,晚乘凉,话家常。瓜果满盘,风动夜来香。犹记当年穷苦日,拾遗穗,掩饥肠。
如今处处换新装,住楼房,奔小康。锦绣山河,谱写新篇章。为圆中华复兴梦,当实干,定兴邦。
你是那朵格桑花
文 / 杨帅
从图书馆出来的时候,夜幕已降,晚风清凉。唯一给人希望的是天上那轮皎洁的明月,它是那样的洁白无瑕,亮晶晶的,不掺一点杂色。我漫步到操场,寻了个位置坐下,静静地看着它,不由地出了神,就在这时,我脑海里浮现出了她的身影,浮现出了那朵草原格桑花。
我和她素未谋面,甚至在之前,我都不知晓她的名字。第一次看到她的模样,是在《厉害了,我的国》这部电影里面。这时我才了解到,这个面对镜头泣不成声的女孩叫洛措,也是在这时我才知道,这个女孩正在用她最美好的年华兑现着关于初心和使命的庄严承诺。
2015年,西藏地区一个偏远落后的村落——扎西岗村,迎来了它的第一驻村书记,年仅22岁的洛措。村子里住着百来户朴实善良的藏民,他们当中多半都是贫困户,家庭收入平均水平不足2000元。面对这样的境况,初到此地的洛措也很茫然。扶贫工作该如何开展?扶贫政策又该怎样落实?这些都是这个刚上任的第一书记应该考量的问题。但当时严峻的扶贫形势并没有给她太多的时间去具体规划和安排。先行动起来,探清整个村子的贫困状况,是她给自己定下的初步行动方向。
后来的时光里,她起早贪黑,一户一户探访,一点一点了解情况。她用脚丈量着每一寸扎西岗村的土地,每一户扎西岗村村民家中都留下了她的身影。扎西岗村地广人稀,洛措每天得有一半的时间行进在进户走访的路上。遇到配合走访的藏民尚且还好,但有一部分藏民乡土情结很深,听闻洛措上门讲解异地搬迁政策时,大多是掩门不应。面对这样的情形,洛措往往要在门外恳求好久。这其中的委屈,辛酸和辛苦不言而喻,但即便是这样,她也从未在人前落泪。时光不负有心人,后来,她对每一户的家庭情况都了如指掌,被问及的时候都如数家珍。
关于洛措的故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访罗桑”。罗桑达旦便是乡土情结深重,不愿异地搬迁的代表。他放不下家里的自留地,也放不下住了多年的老房子。但他家的情况又是最适合异地搬迁扶贫的。为此,洛措先后三次登门去做罗桑大爷的工作,前两次都被他很明确的拒绝了,但是洛措并没有放弃,第三次的时候,洛措先是为罗桑放不下的自留地找了照管人,然后又再三恳求他去安置点看看。终于,性格倔强的罗桑大爷在洛措多次登门劝说下,被眼前这个诚意满满,信念坚定的姑娘用真心打动了,同意随她去往安置点参观。让罗桑大爷没想到的是,新家里面宽敞明亮,整整齐齐,家具一应俱全。在参观的过程中,罗桑口中直赞到“好,好得很”。在参观完之后,罗桑欣然决定举家进行异地搬迁。而此时的洛措,也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面对央视记者温柔的关怀和采访时,洛措再也没能忍住,她仰起头,不断的用手去擦拭热泪,不让眼泪掉落在地上。回答问题时,话语也一度凝噎。毕竟,她也才是一个25岁的姑娘。面对镜头时她曾说自己虽然还未婚,却像个妈妈一样,凡事都要去操心,还不被理解。听到这句话,我的眼泪也不自觉的落下。所有的委屈,不易和艰辛,她只是自己默默承受了下来,不对别人讲。而这次专访再让她讲讲之前的故事时,她内心深处最脆弱的那一部分被触动了,她压抑了很久的心情需要被释放。没有谁天生强大,只是光荣而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让她学会了独当一面,自我疗伤。是什么一直支撑着她,又是什么让她一路坚强?我相信,是那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庄严承诺,是那份她无比坚定的信仰,是满目的星河滚烫,是年轻的热血和心中的理想。据说,草原上最美丽的花叫格桑花,我想,洛措也一定是其中的一朵吧?
放眼今日之中国,洛措只是千千万万扶贫干部的一个缩影,在今天的中华大地上,还有八十多万驻村扶贫干部奋斗在一线。对于我们年轻一代来说,我们正值芳华,最有活力,最具激情,亦最饱含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人民幸福安定,是吾辈义不容辞的使命,也是我们应当承担的历史责任。
如果可以,我愿像洛措一样,做一株草原上最美的格桑花。
怎顾岁月朝与暮
文/张灵洁
斑驳的光影下,孩童的呓语,老者的叮咛;流转的光晕里,小贩的背影,西装的睡颜。这座城市的每个夜晚,都带着无数阑珊灯火,不知道哪一缕会无意照进心灵。听说,夜行的公交车总会载着许许多多孤独的灵魂,尤其在这样一座钢筋水泥森林里,蛛网般密集的道路,下一个站点,谁会遇见谁,无人知晓。
那是极繁华的地段,公车迎来了一个狼狈的女人。高跟鞋断了的跟,似乎与她脸上精致的妆容格格不入。车上已经没有座位了,那个有些奇怪的姐姐就侧身倚在车门附近的扶手旁,她看起来不太好,身上的职业套装都遮挡不住的脆弱动摇着车上那些麻木的过客。
窗外的场景不断更换,那个女人靠在自己扶着扶手的胳膊上睡着了,她……要去哪里呢?穿过那片车水马龙,一阵铃声惊醒了敛去疲惫的梦中人。她拿着手机,恭恭敬敬地回应着手机里的妖魔鬼怪,脸上虽然是不耐与厌恶,说出的却是令人满意的回答。挂了电话,那女人突然睡意全无,她的手指不断在发光的屏幕上移动,脸上的表情随着输入的文字一点点松动,最后……满眼柔和。
后来,她在一个老旧居民区门口下了车,暖黄的路灯打在她早已花了妆的脸上,她伸了个懒腰,脱下了紧绷的西装外套,走出了我的视野。
前几站上车的那对夫妻,始终保持着一个坐姿,已经很久了,都没有变过。我将座位让给了一位满头银丝的老妇人,顺理成章地走到了那对夫妻身旁,寻找一个站着舒服的地方。侧过头,那位丈夫怀里抱着小小的女孩,而他的妻子则轻轻拍着女孩,那小丫头睡得好像很熟,不知道是不是做了一个美梦。夫妻俩座位前面的空间挤上了一个大大的编织袋,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手工织品,彩色的围巾、勾了花边的手套、看上去有些土气的毛线帽……满满一大袋手工织品,和女人眼下的乌青,手上的褶皱不同,好看得多。
我看他们有些坐立难安,却始终没有大的动作,许是想再让孩子睡会儿。我主动和他们聊天,不自觉的将声音放轻,“那条围巾卖吗?”我指了指编织袋最上面的彩色围巾。女人似乎有些惊喜,连忙把围巾抽给我看,这是自我见到她起,她幅度最大的动作。她笑了,我似乎眼眶有些热热的。没细看,简单问了价格,就给他们转了账,把围巾圈上了脖子。到了夜市,夫妻俩无奈地唤醒了熟睡的小女儿,牵着她的手,扛着大袋子,走进了熙熙攘攘的夜市,下车前,他们还不忘向我告别,我给了那个孩子一个大大的笑容。
她的父母也很爱她呢!后来的路上我都这么想着。说来有趣,没有离家前,每个冬天,我的母亲也总是手工制作一堆“温暖牌”的东西,毛衣、手套……长大后,总嫌弃她粗制滥造,宁可花钱去买不太暖和,但好看的手工织品,现在,手里这条围巾让我有些怀念母亲的手艺了……
之前让了位置的老太太早已下车,车厢里的人愈来愈少,随便找了个空座位,靠着玻璃窗,我的思绪有些空。窗外不断倒退的景物,有民国的建筑,有如今的高楼;有高大的梧桐,亦有矮小的花丛。公交车一闭一合,来了的人会走,走了的人还会来。我有些伤感,却不知道原因,这辆车背负了车上人的心绪,亦担负着车下人的等待。驾驶室里的司机是个大叔,车子愈开愈快,夜深了,也许也是为了早些回家安慰妻子担忧的心吧?
这座偌大的迷宫里,凌晨四点就会有人为生活奔波,午夜之时亦有人在不断为梦想努力。与我出生的小城不同,这里的每张公交车上,都载着一群不知来自哪里,去往何处的旅客,他们也许早已磨平了棱角、早已失去了微笑,却仍然守着一颗初心,为此登上这辆巴士,去往自己的下一站。怎顾岁月朝与暮,不负初心,不负守护。
望见
文 / 刘婕
一
寒冬已至
黑夜早早地睡去
屋里的人缩在床间 记忆在梦中流转
呐喊 不屈 反抗
他望见
许多的微光聚拢
任风吹来,愈燃愈烈
他听见
耳边的声语连连
响过云霄,盖过惊雷
两条细眉紧皱,两只拳头紧握
随风一起,怒号着涌入人群
他跑过
流淌着鲜血的河流
他爬过
枪炮尸骨堆满的山坡
一片腥风血雨
一声沉重叹息
一阵欣喜欢呼
他睁眼
一滴泪从眼角滑落
二
黎明破晓
寂静是空气中的沉思
不甘是软弱后的反击
一切整装待发
地图上的星星点点
旅途中的跋山涉水
几万里长征 几万里展望
自古纷争说不尽 心酸忧愁却两全
内乱抗敌为安天下
时间给予正义以力量
让坚韧成了英雄的代言
文人的一支笔
打开了人们的沉闷脑袋
战士的一杆枪
划清了时代新旧的边际
天安门广场上飘扬的五星红旗
冉冉升起的那一天
成了全中国的骄傲
三
暖阳初照
懵懂的人们开始前行
磕磕绊绊地
缓慢而不退缩
如初生的婴儿般
一步步探索 一点点改变
有时会迷茫而犯错误
有时也会慌了手脚而失了方向
十年的动乱
从没让他们忘记一个共同的梦想
怦怦跳动的心中仍是富强的祖国
拍拍灰尘后重新站起来
他要回了丢失的家园
走上了新的道路
终于有一天
世人投望来了敬佩的目光
四
朝阳高升
时代的脚步缓缓而起
从前畏畏缩缩掩着家门的孩子
如今已经成了健壮有力的青年
他自信的站在人们面前
友善而又热心
他的身上
流传了千年的文化气息
他的魂魄
注入了强烈的民族骨气
他 不是一个人
有千千万万个英勇善战的英雄
至死不渝
有万万千千个前仆后继的战士
坚定不移
太多磨难过后才明白有些东西来之不易
他是伟大的
是家门外心灵的一席庇护
他是自豪的
是别人眼光下挺起的腰杆
向着太阳
他在前进
抬头
望见万丈光辉